地球目前已存在了45 亿年,而在地球存在的前半期并没氧气存在,氧只是以元素的状态存在于水和岩石中,之后氧才开始出现在大气和海洋中,但在大气中的含量不足1%,大约在27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单细胞生物的时候,大气中的氧气突然增加,由此形成了地球环境中的“大氧化事件”,第一个促进光合作用的是一种叫“蓝绿藻”的微生物。早在“大氧化事件”之前“蓝绿藻”可能已存在了 3 亿年,但它们产生的氧气很快被甲烷细菌产生的甲烷所破坏。 产生甲烷的细菌现在仍生活在多水,缺氧的沼泽和湿地等环境中,“镍”是确保产生甲烷细菌生存的基础,如果缺少“镍”这种产生甲烷细菌至关重要的“酶”就会遭到致命破坏,大约27亿年前“镍”的数量急剧下降为“大氧化事件”打下了坚实基础。Falkowski 等人通过分析海底原始沉积物,计算出过去数亿年内大气中氧含量的变化,发现6 亿年前大气氧含量约为20%,直到4亿年前都比较稳定,大约3 亿年前,大气氧含量突然升高到30%,随后的 2.4 亿年前又骤降到12%,到了5000万年前氧气水平又回升到 17%,4000 万年前回升到23%,现在大气中的氧含量是 21%。氧气是哺乳动物进化的催化剂,大气中氧气含量的2次大增长使哺乳动物长的更庞大并统治地球,氧含量的变化为生物的进化起到了某种作用,特别是大型动物。
氧的出现已经有数亿年的历史,恐龙时代富足氧气,但由于地壳运动,火山喷发至森林被毁,树木几十年都没恢复生长,恐龙很可能死于缺氧。氧(Oxygen﹑O2)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必须物质,没有氧所有生命活动将终止,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正是因为有了氧,氧作为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物质,氧在大气中以游离状态存在,是一种无色、无味的气体,密度略大于空气,1 升干燥的氧重量为1.43 克,略大于空气,所以越是靠近地球表面的位置氧含量越高,一般存在于地球表面20(千米)公里的范围内。 空气中的氧浓度为 21%,除氧外氮气占78%,另1%为二氧化碳、氦﹑氖﹑氪﹑氙等其它惰性气体,当温度在-183℃时氧则变为淡兰色的液体,-218℃时为淡兰色雪花壮固体。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,比空气稍重,能溶解于水,但溶解量小,可以助燃。氧气是由血液携带的,氧气进入到肺里就会立刻溶解到血液中,溶解的过程就像将一勺白糖放到水中,很快就被融化了。正常人血液中所溶解氧气量与环境压力有关系,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,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只有1/5,所以人血液里溶解氧气很少,满足不了人体的需要。
氧气容易进入到红血球中并随红血球移动而运输,溶解在血里的氧气很少却非常重要,我们只要想一下生命依赖生存的物质就不难理解了。人体的生存需要液体(水)、固体(各种食物、营养品)及气体(氧气),这三种物质缺乏哪一种都会使生命停止,而且人体对这三种物质以氧气最为重要,对食品的耐受极限是6周,对水的储备极限是 6 天,而人体只要停止6分钟不呼吸氧气就会死亡。生命活动是一种氧化代谢过程,氧气代谢障碍就会导致各种疾病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氧除了维持生命外,也是人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,如医院患者的抢救治疗、工厂生产过程中氧的助燃作用、水果蔬菜的生长、潜水员或飞行员的呼吸、潜艇内人员的生存等都离不开氧,现在保健吸氧正成为一种时尚,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预防保健作用。
氧是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必须物质,我们食入的糖、脂肪、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物质,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后,随血液循环进入到组织中,最后到达细胞,细胞内的线粒体好比是一个加工车间,这些营养物质在氧和酶的共同参与下,在这里转变成人体所需的能量(也叫三磷酸腺苷或ATP)、供人体生长发育及组织修复用的各种氨基酸。三磷酸腺苷或 ATP 的存在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或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,这种能量好比一台汽车的动力系统,汽车之所以能跑起来必须有足够的动力,人体的运动、思维、维持正常的呼吸、心率、血压、外伤后伤口的愈合、正常的生长发育、繁衍后代等都需要能量的存在,没有氧就不能把食入的糖、脂肪、蛋白质转换成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方式,没有这些能量保障上述活动就不能完成,生命也就不复存在。所以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氧气。总之,氧对生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:一是参与机体新陈代谢,氧和酶共同参与有氧氧化过程,没有氧将失去能量供应,生命随即终止。二是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,保持细胞的兴奋性。 在高度文明的今天,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也给人类的生存提出了挑战,各种工业废气,汽车尾气,原始森林的破坏,土地的沙漠化等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,如果不及时治理都会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氧和水的质量。